图片
这是《康平本》原来的面目。
这一段文字因为嵌注、旁注非常多,而且正文又比较零乱,跟《宋本》这一条原文的差别稍微大一些,除了有几个字以外,还有一些地方给省略掉了,大家可以去对照一下就会有这种感觉,《宋本》绝对是在《康平本》的基础上经过润色以后写出来的。我们看《宋本》如果仅看字面你没有什么感觉,你只知道这是一个,长了一些,可能句子之间稍微仔细品一品,有点不太通顺;但是我们一看《康平本》这问题一下就发生了很大的变化,敢情原来是这个样子的。
要想学好这个条文,我们必须借助于《康平本》这种排版格式,先从文字排版上重新的给予审视。少代以来,大家都是按照《宋本》的那种格式在研究、在学习,谁都没想到这个条文敢情原来是这个样子的,甚至这个条文最后还有不完整的内容,掉了一大块的内容,都不知道是什么?这根本是以前的人想都想不到的。
首先从《康平本》上,我们可以明显地看出这是个残缺不全的条文,不仅仅是后边有一个“若厥文”,“若”就是说还有另外的情况,“厥文”就是文字丢失了,缺字的意思,后边内容缺了,所以说这本身就是残缺不全的。
再看后人又加了这么多嵌注、旁注,我们可以想象,写在竹简上的这个地方已经破了或者让虫子给蛀了,或者其他什么的,已经很难看清到原来的面貌了,那就给加一点注解吧!就是这么来的。咱们看正文的文字是相当不连贯的,里边穿插着一段一段注解文字,这种不连贯我们就不排除它有内容残缺的这种可能性,但是现在已经没有可靠的史料可查了。
对于这个条文里边的嵌注和旁注的内容,咱们本着能够最大限度的继承有用的东西,去其糟粕,咱们一点一点的分析,好的就把它保留下来,不好的就把他摒弃掉,原则应该是这样。这些注解,包括以后的注解文字,凡是对症状的论述都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,因为症状很少有人去凭空捏造,大都是这个作者有类似的临床经验总结而来的,这是一个原则。
另外一个原则,就是凡是注解的解释道理的,我们要严加分析,合乎经方理论的咱们就继承,不合乎的,相悖的或者是错误的,咱们就该应该把它踢出来。
从这个条文里边,仅从反面的角度上,就能很有力的证明《康平本》的真实性。大家再看看,比如最后的“若厥文”三个字,这不可能有人去造这样的东西,一定是有这个问题存在,只是后来的版本就把它给删掉了,因为它没有实际意义,但是我们今天看到以后,却从无意当中,从一个侧面证明了《康平本》是一个真实的,绝不是伪造的。我们学到这儿才学了将近 50 条的样子,大家是不是有这种感觉,我们借助于《康平本》澄清了历代都模棱两可、争议不休的若干问题。
下边解读一下这个条文:
“二阳并病”,这儿它指的是太阳病没有解又出现了阳明病,它也可以是太阳病和少阳病并病,也叫二阳并病,这个条文里边指的是太阳病和阳明病并病。并病就是前边的病还没好,后边又发生了新的疾病,两个疾病合并在一块就为并病。
“太阳初得病时先发汗,发其汗,汗先出不彻因转属阳明”。这儿有两层意思,一个是它论述太阳病,它想跟你说明,这是一种比较特殊的情况:本来太阳病发汗就应该好的,但是有发汗以后,不但太阳病没有好,反倒是生了里热出现了阳明病。第二层意思,是以具体的发病过程为例,解释并病的概念。并病是什么?实际上这里面有了并病的概念了嘛,太阳病初得的时候,发汗没好,又出现了阳明病。
怎么知道它出现阳明病?“续自汗出”和“不恶寒”,就是阳明病的典型症状。但是我们想问题应该周到一些,“续自汗出”就是他发汗以前是实证,但是吃了发汗药以后,汗毛孔打开汗出,但是这个时候产生了里热了,里热迫使体液再进一步地往外出,这个时候表已经因发汗药的这个力量,它就处在一种表虚的状态,所以它来一个“续自汗出”,既有表虚的因素,又有里热的因素。
关键是下边有一个“不恶寒”,太阳病明显是恶寒的,这儿有“不恶寒”这个特殊的症状,这就不是太阳,超出了太阳病的范畴了。
“如此可以小发汗”,像这样的情况可以用小发汗的办法,这是指治疗方法。这一条重点不是讲治疗,只是给你一个方法,具体的方剂你可以自己去推敲了。比如桂枝二越婢一汤,甚至桂枝越婢各半汤,也未必不行,要看当时对他的症状的判断,包括桂枝麻黄各半汤、桂枝二麻黄一汤都属于小发汗。这个已经有了阳明里热,我想恐怕是越婢汤可能会更好一些。实际上这地方重点讨论的不是这个,它重点讨论的是出现了这种情况,你的治疗方法就得跟着变。
我们在考虑另外一个因素,这个“不恶寒”和“如此可以小发汗”之间,是不是还有缺失的内容啊?我们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,但是已经无从考察了。这里只是说学习这类条文,你不要把它看得很绝对了,就像我们以前按照《宋本》都解释的头头是道,结果拿出《康平本》一看,傻眼了,不是那个样子。
“设面色缘缘正赤者,阳气怫郁不得越,其人短气,但坐”,我看这个地方啊,是把顶格排版的这些条文,也就是说《汤液经》的条文全都连到一块。连到一块以后,我们感觉它大概还能说清楚一些大概的轮廓。
最终也是“更发汗则愈”,像这一类的情况,脸色老是发红,人也短气,但坐,这是属于“阳气怫郁不得越”,是这么来的,还得用发汗的方法治疗。言外之意,是不是不要把它当作阳明病去治?但是在这个地方我们不要去推敲得太细了,因为你推敲得越细,其实你越没有底。因为这个条文是不是一个原样?原样是什么样子?我们已经不得而知了。这肯定是个残简,有残缺的一个条文。
“若厥文”刚刚已经说了
下边我们再来看看,这个条文里边的的嵌注和旁注的内容。我们继承的古人的东西,《伤寒论》就这么薄薄的一本书,里边只要有的东西,不管它对和错,我们都应该认真地去对待它,我们对这些注解文字也简单地看一看。
先说嵌注:“太阳病证不罢者,不可下,之为逆”,《宋本》加上了一个“下”字,“下之为逆”,这是对的啊。这个地方重复了太阳病的一个治疗原则,太阳病不可下,太阳病还不好的时候,不能用下的办法。
嵌注“若发汗不彻,不足”,不足这两个字已经把意思表达清楚了,在《宋本》里边还有一个“言”字,不足言,就是说就是不够吧。“阳气怫郁”这些文字是在解释阳气怫郁的机理,跟上一条在病理上有些相似,因为发汗不够,体液还有一部分该出的出不去。但是这儿跟后边的治疗方法是可以统一起来的,因为发汗不够,还要发汗嘛。
下边“当汗不汗,其人烦躁,不知痛处”。“不知痛处”前边还缺一个字,是什么恐怕也不知道了。“乍在腹中乍(这个地方没有'在’,这个'在’是个缺字,应该是一个'在’)在四肢,按之不可得”。像这些症状没有什么很难理解的,在字面上一看都能知道,就跟现在我们的大白话有点差不多,一看就能明白。但是这个都是说的症状,恐怕是作者在临床当中碰到过这样的病人,而且他这种描述也是比较贴合现在的,也就是说表实证比较严重,发一点点汗,没有彻底好,其实人体还是表现一种亢奋状态,可能会出现这么一种症状。
后边“何以知汗出不彻,以脉涩故也”。像这种文字就不是很好,可能是在临床当中,他碰到的一个和几个病人,表现脉涩的多,也不排除这样的病人容易出现脉涩。但是把这个绝对化不好啊,说这种情况的人都会出现脉涩吗?恐怕不一定。
下边看旁注内容,“在表”是接着“阳气怫郁”啊,“阳气怫郁”在哪?他的意思就是说在表。在表就应该解之熏之,他错就错在这个“熏之”上。在表当解之没有问题,无非是可有可无,你不做解释别人应该也能看出来,最起码从理论上不相悖。但是这个“熏之”是一个绝对性的错误,在经方理论里边,没有那一个病是用熏的办法来治疗的,而且不仅仅这样,经方从不示人用火攻的办法,相反,经方书里边有多处论述这个火攻的危害,对这个火攻实际上是不赞成。
这个条文里边等于是有三个作者,一个是顶格原文的作者,一个是嵌注的作者,一个是旁注的作者。当然这里嵌注和旁注能不能截然分开?它不是出自一人之手?这事我们也很难去分开,但是从刚才的分析,明显能看出来,确实作者之间水平差别还是比较明显的。
下边做一个小结:太阳与阳明并病,太阳病初得的时候,便以发汗的办法治疗,但是,虽已有汗出,病却没有痊愈,反而出现了阳明病的证候,其症状表现为,续自汗出,不恶寒,像类似情况,可以用小发汗的方法治疗。假设患者面色缘缘正赤,并表现为短气但坐的,则是由于阳气怫郁而不得越,还需要以发汗的方法治疗。这样咱们小结里边就把那个注解文字啊,就没有把它纳到里边来,意思有了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
无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