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活中的实用心理《5分钟心理学》
图片
配合下方音频阅读,体验更佳。
图片
柠檬心理丨作者
Pexels、Pixabay丨图源
冲突,在许多人看来,是一种令人紧张甚至恐惧的情境。害怕冲突的人往往会选择忍让、妥协,甚至逃避面对问题。
如果你在以下描述中看到自己的影子,那你可能也是一个害怕冲突的人:
1 习惯性忍让:即使内心不愿意,也会为了维持和谐而妥协。
2 过度自省:发生争执时,第一时间会想“是不是我的问题?”而不是客观看待矛盾。
3 有拖延、回避的倾向:与别人发生矛盾后,宁愿自己生闷气或通过发朋友圈暗示,也不直接表达想法。
4 害怕被否定:对别人的评价极度敏感,担心表达反对意见会被认为“难相处”或“不友善”。
5 讨好型倾向:习惯迎合他人,害怕破坏气氛和现有的状态,甚至会牺牲自己的利益换取表面和平。
如果你长期处于这种状态,可能会陷入一种恶性循环:
越逃避冲突,越缺乏锻炼沟通和谈判能力的机会;然后,越是不会应对冲突,就越容易在人际关系中被动、焦虑。
那为什么我们会害怕冲突?其实它并非天生,而是源于以下3点:
1. 童年经历塑造的安全模型
如果你的父母经常争吵甚至打架,你可能会形成“冲突=灾难”的认知.
寻求和谐哪怕是表面的和谐也会让你感到安全,长大后你会本能地避免矛盾。
此外,如果你从小被要求听话,但凡发表自己的主见就会被打击嘲笑,在家里或学校里甚至因此经历过一次巨大的创伤,那你就会封闭内心.
长大后为了保护自己,你会习惯压抑自己的意见。
2. 错误的认知模式
这里主要包括三种:
丨灾难化思维——认为“只要争论,关系就完了”,但实际上很多矛盾只是短暂摩擦。
丨过度自我归因——总觉得“都是我的错”,忽略了他人的责任。
丨二分法思维——将“表达不同意见”等同于“得罪人”,忽略了温和沟通的可能性。
3. 社会文化的影响
东亚文化强调“以和为贵”,倡导隐忍、退让,潜移默化中塑造了我们对冲突的消极态度。
互联网时代的社交恐惧也加剧了我们对现实冲突的畏惧,人们更习惯用文字而不是直面交流解决问题。
短期来看,回避冲突似乎能维持表面平静,但长期来看,它往往会带来更深的负面影响。
首先你会因为长期忍耐不满,而积累愤怒、抑郁情绪,严重的可能会出现失眠、胃病等身心症状。
而且你总是放弃表达权,内心也会滋生无力感,甚至会怀疑自己的重要性。
你以为自己的妥协和退让会让关系长久,但因为你不说,对方可能会误以为“你不在意”,重复的行为就会一再出现,等你扛不住了,关系就崩塌了。
图片
改变对冲突的恐惧不是一蹴而就的,但我们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训练,逐步提升自己的勇气和沟通技巧。
下面是我给大家整理的几个方法:
1
调整认知:冲突≠失控
图片
你可以重新定义冲突,把它看作是需要解决的问题,而不是关系存亡的威胁。
即使有人不喜欢你的意见,也不代表你失败了或者别人不喜欢你。
2
从低风险冲突开始练习
图片
先练习在安全的环境下表达需求,比如:
向朋友提议换一家餐厅,而不是一直迁就别人的选择。
职场中从小事入手,比如:
礼貌地提出对某个项目方案的不同看法。
3
学习非暴力沟通的技巧
图片
用“陈述事实+表达感受+提出需求”的方式沟通,减少敌对感:
比如对方总是不听你说完,你可以说:“刚才我说话时被打断几次(事实),我感觉有点不被重视(感受),下次可以等我说完再讨论吗(需求)?”
4
复盘冲突,积累经验
图片
每次经历冲突后,可以问自己:
我说清楚自己的立场了吗?
对方的反应是否符合预期?
下次可以如何优化表达方式?
记住:冲突中的勇敢不是嗓门大,而是敢于说出“我需要……”和“我认为……”。
如果你有其他想要咨询的,可以让我们的咨询师会帮助你的。
你要相信,你可以做更真实、更勇敢的自己,你也不是一个人,咨询师会一直陪伴你的。
好了,今天的分享就到这里,我们明天再见~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无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