近期,海外留学论坛上一则关于小组合作困境的讨论引发广泛关注。
有学生发帖称,在某次课程项目中,部分中国同组成员全程保持沉默,既未参与讨论分工,也未完成分配任务。
甚至在小组展示中,这些学生完全照着稿子念,而且使用了他们自己也不熟悉的专业词汇,发音错误频出,更有传闻称相关作业存在代笔现象,部分学生在与教授沟通时直接使用中文,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加剧。
文章来源于留学杂志
来源:Reddit
这一现象引发大量共鸣,众多学生在评论区分享类似经历:
展开剩余82%"部分成员似乎缺乏基础沟通能力,连 'I think we should start with this part' 这样的简单表达都难以完成,全程以微笑回应交流需求。"
"观察到有同学直接复制ChatGPT生成内容到PPT中,甚至未修正明显的语法错误与格式问题。"
"个别学生在阅读任务文件时表现出理解困难,最终提交的材料中竟包含 ChatGPT 的提示语未删除。"
“很多中国学生直接和教授说中文!”
来源:Reddit
“令人惊讶的是, 部分学生在与教授沟通时直接使用中文,导致跨文化交流障碍加剧。"
此类现象不仅影响团队协作效率,更引发对中国留学生群体的负面标签化讨论。
值得注意的是,这一问题并非孤立存在。
据权威调查显示,近半数中国留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倾向于选择同胞组队,虽然降低了沟通成本,但也减少了语言实践与跨文化思维碰撞的机会。
此前,墨尔本大学商学院发生的一起课堂语言冲突事件也引发广泛关注。
一名白人学生Harry在社交媒体上公开表示,因所在辅导课小组中中国学生占比高达95%,且课堂上频繁使用中文交流,导致他感到被边缘化,最终选择退课。
Harry是墨尔本大学商科一年级学生。
在经济学入门课程的辅导课上,他发现自己所在的20人小组中仅有他一名白人学生,其余均为中国留学生,且授课导师也是华裔。
据他描述,课堂讨论中“中文的使用率远超英语”,学生提问和导师解答时频繁使用中文,而课后也无人主动用英语解释讨论内容,导致他完全无法参与课堂互动,最终因无法承受这种孤立感而退课。
在社交媒体上,许多学生分享了类似经历:“小组作业群里全是中文讨论”“教授用中文强调考试重点”“课堂上翻译软件的提示音此起彼伏”。
甚至有学生爆料,部分课程因中国学生占比过高,实际教学语言已 “默认中文”,本地学生被迫依赖同学翻译或自学。
澳洲高校近年来大规模扩招国际学生,尤其是中国留学生。
以墨尔本大学为例,商科硕士课程中中国学生占比超过80%,部分热门课程甚至达到90%。
这种 “中国学生扎堆” 的现象导致课堂生态失衡:
教师为照顾多数学生的语言水平,不自觉地简化英语表达;
中国学生因语言障碍更倾向于用中文交流,形成 “语言孤岛”。
除此之外,还有部分学生通过代考、代写等手段蒙混过关,尽管雅思成绩达标,但实际语言能力严重不足。
澳洲多所高校也在严查,大家一定不要掉以轻心,企图走代考这条“捷径”。
有学者指出,“学生用翻译软件应付课程,用 ChatGPT 写论文,甚至雇佣枪手代考,这种现象在商科尤为普遍”。
这种 “学历造假产业链” 不仅破坏学术诚信,也加剧了本地学生的不满情绪。
澳洲高等教育质量与标准署(TEQSA)虽要求高校明确学生英语能力标准,但缺乏有效监管手段。
有教育专家指出,“高校过度依赖国际学生学费,导致语言门槛形同虚设。部分课程为迎合中国学生,甚至默许中文教学”。
移民专家Abul Rizvi直言:“当课堂变成文化飞地,所谓的国际教育就是个笑话。”
当中国留学生挤满悉尼大学的媒体实践课堂(616人)和经济学讲堂(983人),我们不得不反思:
远渡重洋求学,究竟是为沉浸英语环境体验文化碰撞,还是为了一张镀金文凭?
当普通话取代英语成为澳洲课堂的“第二官方语”,受损的不仅是本土学生权益,更是中国留学生本应珍视的语言浸润机会。
来源:Reddit、今日墨尔本
发布于:北京市无锡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